With You《太陽的後裔(태양의 후예)》Cijin Tian Hou Gong 高雄市旗津天后宮


Cijin Tian Hou Gong 高雄市旗津天后宮

旗津天后宮,俗稱「旗後天后宮(Tianhou Temple, Cihou)」、「旗津媽祖廟」,位於高雄市旗津區,奉祀海神媽祖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,前身為清康熙年間(明鄭永曆年間)所建的「媽祖宮」,為高雄最早供奉媽祖的廟宇,目前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,為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之一。清光緒十三年(1887年)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;而現今的天后宮,於大正十五年(1926年)由信徒蔡吉六發起重建的。

旗後天后宮的建築是遵循古制,屬於南方系統的廟宇建築,材料上以石材為基礎,磚砌牆,木頭為廟頂。到廟上香時要從三川門的左邊進去,從右邊出來,稱之為左青龍、右白虎。 廟前廣場以紅磚砌成,廟會時做為野台戲的看台以及廟祭時擺設供桌、供物之用。在打狗時代,廟埕則作為曝曬漁網以及臨時修補竹筏、漁網的場所。

旗後天後宮的媽祖木刻是1673年建廟時由閩南迎奉來台,正脊邊緣的捲草紋飾相當精細,三川脊上有鯉魚吐水的紋路,傳說可以防火災。
旗後天后宮中許多重要的彩繪諸如:門神、通樑、楣堵、壁畫、浮雕以及平面畫等等,都是出自彩繪大師陳玉峰之手,在光復初期時所繪。
旗後天后宮共有三對龍柱。在三川門兩側的屋簷下是一對蟠龍石柱,為清末台灣廟宇流行的典型之(一柱雙龍),或稱之為「天翻地覆」式。上下各有一條鏤空的蟠龍環抱石柱作翻騰飛舞姿態,並以油彩塗色。另兩對龍柱分別位於前殿的拜殿前及後殿的神龕前,其造形類似三川門的龍柱。目前廟方為了維護龍柱的完整,在龍柱外側均以朱紅的鐵欄鑲護,以免碰撞而有所損壞。
旗後天后宮的屋宇除了華麗的剪黏裝飾之外,在三川燕尾式的屋脊另飾有龍鳳、璃首、鴟吻等吉祥或辟邪的剪黏圖案。一如台灣的多數廟宇,旗後天後宮用了許多的「剪黏」來裝飾屋頂。先以鉛線作為骨架編成各種不同的形態,之後糊上灰泥,再將彩色陶片、玻璃片、瓷片等剪成需要的形狀貼在灰泥上。從最上方彎曲揚起的燕尾脊線往下,依次有雙龍、三仙翁、西施脊、大脊堵、排頭、捲草等,脊帶上另外塑有取自忠孝節義的故事不同題材的牌頭人物。

歷史沿革

媽祖宮時期:
‧康熙十二年(1673年)建廟,媽祖木刻本尊由閩南迎奉來台。
‧康熙三十年(1691年),徐阿華唯恐媽祖宮的廟地被當時居民侵占,遂同當初一同來台的蔡、洪、王、李、白、潘六姓族人共同劃定界地:長廿九丈、寬十九丈,並明定開墾契文,以資後代共守。
‧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油莊民募資重建媽祖宮,將原來的茅草竹屋改成石造小廟。
‧光緒十三年(1887年),天后宮第一次的大規模修建。洋商張怡記重修媽祖宮,共六間,並正式更名為「天后宮」。

天后宮時期:
‧大正十五年(1926年),信徒蔡吉六自唐山購入紅磚、石材、木料,重建天后宮為兩殿兩護式,並奠定今日旗後天後宮的外觀,是天后宮第二次的大規模整建。
‧民國三十七年(1948年),天后宮第三次大規模整建。一次颱風漲潮之後,天后宮屋頂也因為老舊而漏水,士紳蔡文賓及漁民多人發起整修天后宮,但由於當時戰後不久,一般人經濟普遍不佳,於是漁會決定捐油,而漁民在出海時則向漁會購油,所得款項再捐予廟方作為重建。這次整修後將大殿前庭墊高三呎,並在前後殿間加建拜亭相連,整建後的木雕是出自於當時名家陳玉峰的彩繪。而屋頂的剪黏等藝術裝飾也為古廟增添了奪目的光彩。
‧民國六十三年(1974年),天后宮四周外壁以洗石重新修建。
‧民國六十八年(1979年),台灣內政部1979年10月8日「台內民字第四九二零三號函」暫定旗後天後宮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‧民國七十四年(1985年),台灣內政部1985年8月19日「台內民字第338095號函」公告旗後天後宮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‧民國八十六年(1997年),中國福建湄洲媽祖廟「鎮殿金尊」首次來台,並於旗後天後宮駐驆。
‧民國八十七、九十年(1998年、2001年),旗後天後宮天上聖母蒞駐高雄燈會繞境出巡。



留言

熱門文章